易兰新闻 ECOLAND News->精品项目 Excellent Projects
精彩亮相 | 武汉东湖绿道三期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88867143.png

⊙东湖绿道 胡冬冬摄

图片

⊙市民在东湖绿道骑行 李晓红摄

易兰规划设计院受邀参与该项目方案征集,并深度参与其后续深化设计。其中包括文澜门水生所节点的扩初设计,以及主持设计绿道三期LOGO、导视标识系统及家具小品设计

项目背景

◆城市需求与地区使命

东湖绿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为国内最长5A级城市核心区环湖绿道。东湖绿道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以创建“世界级绿道”为宗旨,以千年之作、传世经典的信念,将东湖绿道打造成最美丽、最幽静、最具湖光山色、最富人文气息的滨湖绿道,以道串珠、把东湖打造成“城市名片”,让市民游客“慢享生活”,成为武汉打造“宜居城市”的闪亮名片。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1164696.png

▲项目区位 ©易兰

◆最后闭环4公里 文化创新高地


东湖绿道一期于2016年12月28日建成开放,全长28.7公里。东湖绿道串联起东湖的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区,将打造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条主题绿道以及4处门户景观、8大景观节点。


东湖绿道二期于2017年12月26日建成开放,全长73.3公里。二期工程打造听涛道、白马道、森林道等5条主题绿道。二期选线尽量成环,北边环汤菱湖,中间环团湖,南边环后湖,包括环马鞍山,形成环路,可供游客选择多种游玩路线。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1978997.png

▲东湖绿道分区与本次设计范围 ©易兰

东湖绿道三期起于双湖桥,止于风光村一棵树转盘,全长3.45公里,以“书香道”为主题,将实现机动车道、骑行道、步行道三道分流,以便让市民游客更好地感受湖光山色、品味文化底蕴,预计2024年6月对公众开放。东湖绿道将全线画圆。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2619728.png

图片

▲最后闭环4公里 文化创新高地 ©易兰

场地研究

◆现状问题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329995.png

▲现状问题 ©易兰

◆问题与策略一

场地问题:交通不连贯

■ 车行空间拥堵丨道路节点组织不畅丨缺乏停车空间

■ 骑行无独立路权

■ 步行空间狭窄

■ 垂直亲水途径不足

解决策略:衔接区域,健全交通体系

■ 完善车行

■ 全覆盖骑行

■ 高品质步行

■ 构建1+1+0.5慢行体系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4319023.png

◆问题与策略二

场地问题:风貌不统一

■ 两侧界面风貌不佳、围墙样式各异

■ 道路铺装老旧,材料不统一

■ 公家站、街道家具风格不一致

■ 排水管道裸露丨箱柜占道丨共享单车无组织停放

解决策略:衔接绿道风貌,构建特色形象——书香雅堤特色提炼

■ 提炼书香特色融入绿道风貌设计

■ 统一绿道界面、铺装、家具设施等风貌

■ 建立衔接型特色风貌

■ 处理杂乱:箱柜入地/排水管道隐藏/规整单车停放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5275377.png

▲建立衔接东湖绿道一二期风貌的特色书香道形象(形象统一的构筑小品) ©易兰

◆问题与策略三

场地问题:空间缺乏组织

■ 活动多样,空间老旧不满足使用

■ 空间缺乏创意与文化表述

■ 空间之间缺乏统一的视线组织

解决策略:书香营境,开放共享

■ 构建多元共享空间

■ 营造书香十二境

■ 完善视觉眺望系统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590236.png

▲挖掘场地文化,构建记忆场景,打造书香十二境 ©易兰

◆问题与策略四

场地问题:驳岸与生态

■ 现状梧桐与自然的对抗

■ 无组织排水污染路面

■ 现有硬质驳岸破旧

■ 自然滩涂地良好基底缺乏组织与利用

解决策略:植入生态,自然冶园

■ 梧桐的新生

■ 街道雨洪设计

■ 局部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驳岸

■ 结合水生所研究增加生态科普展示

■ 增加生物多样性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653117.png

▲梧桐的新生 & 街道雨洪设计 ©易兰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685978.png

▲局部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驳岸 ©易兰

分区特色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7349952.png

沿线12处景观节点

各有特色 移步换景

◆石矶长滩
该段整体临湖区域人、非机动车混行,具有安全隐患。通过设计改造,统筹绿道交通体系,梳理人、非机交通,实现人、非分流。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7863827.png

图片

原石矶长滩段泊岸裸露,作为书香道为数不多的近水区域,亲水体验弱,并存在大量的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易兰团队通过设计强化了石滩特性,打造亲水泊岸,延续原亲水平台波浪形语言,形成林荫广场活动空间。

◆放鹰凭栏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8581026.png

图片

放鹰台作为重要文化景点,在改造前整体景观的风貌未与之匹配,中轴仪式感未突出。改造后的放鹰台拓宽广场,打开视线,以放鹰台为核心,强化轴线对称,形成具有仪式感的前广场景观。

◆渔火阑珊
此区域人车混行现象严重、人行道狭窄、无连续步道空间,无障碍设施缺失;岸线较为平直,亲水体验空间单一。设计统筹竖向,整体规划步道系统,构建人车分流,连续贯通的无障碍步道空间。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899402478.png

图片

渔火阑珊段木平台陈旧,有安全隐患,近水区域的检修井影响景观风貌。设计利用现状检修井,在不影响功能使用的前提下,打造水上栈道,丰富亲水体验形式。

◆芙蓉烟雨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0251263.png

▲芙蓉烟雨-效果图 ©易兰

芙蓉烟雨段现状荷花丰茂,夏季景色宜人应景,但大量绿化隔绝观湖视线,人行步道狭窄。设计结合荷花构建符合书香道特质的阅读、静思、眺望空间。
◆澄波幽鹭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0759472.png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0879872.png

▲澄波幽鹭-效果图 ©易兰

澄波幽鹭位于水生所入口段,公交站、出入口、人行、非机动车行多种功能汇集一处,由于距离有限、高峰时段易拥堵。拓宽此区域车行、预留临停区域,统筹入口风貌,构建对景景观。
◆洪波月影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1271046.png

图片

图片

◆凌波映日

此分区北侧为连续的武大围墙与半边山陡坎,紧贴市政道路,导致人行道狭窄,不连续;人、非机动车、车行路径不清晰、存在混行风险。设计注重系统规划人、非机动车、车行交通动线,保证连贯、舒适安全的步道体验。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1771650.png

图片

凌波门市政区域人行狭窄、公交站区域空间短促,不利等候;凌波门栈桥区域人气旺盛,但驳岸坡陡,不利于亲水体验,栈桥本身陈旧,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设计在尊重原有格局基础上,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打造多主题活动、多样亲水体验、多元观景方式的凌波映日景点。

◆平湖珞樱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2274118.png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2393235.png

平湖珞樱段无乔木遮荫,夏季暴晒,不利于人行,且广场活动单一。设计通过结合景点主题,联合武大珞樱印象,来构建临湖观樱的舒适体验,并在人行及人流活动区域,增植林荫树。

◆沙洲寻梦

天涯海角段可近水区域植物杂乱疯长,不利于亲水活动及观湖。设计通过梳理植被,结合现状优势条件,通过亮点布局,强化其婚纱摄影网红地属性。

◆碧波扬帆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2793995.png

图片

此分区道路现状北侧连续的围墙,将月湖与东湖隔绝,良好的山水格局受到屏障;设计拆除月湖段围墙,将月湖景色融入绿道;北侧围墙结合书香道主题,进行系统提升。

功能构筑物沿湖呈点状分布,风貌不统一,部分设施废弃,影响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亟待更新;设计对沿线具有安全隐患构筑物进行整体更新,对水上运动中心入口区域风貌整体提升。
◆微澜泛舟
此分区整体建筑风貌不统一,东湖村民居建筑布局杂乱,加压站风貌与景观不协调;受两湖隧道及东湖村改造的两侧围挡影响,由东湖东路向东湖南路的人行道阻断,杨波门处仅有单侧人行道可使用;现状构筑物陈旧,部分功能设施废弃。

图片

加压站段通过对建筑风貌提升,根据书香道整体功能需求,结合加压站蓄水池现状,植入餐饮业态,打造特色水上餐厅。

VI 系统设计

◆LOGO 灵感来源

东湖书香道作为东湖最后闭环4公里,与武汉大学有深厚的不解之缘,同时周边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学府紧邻,拥有湖山掩映、书香绿城的自然人文特质,为东湖绿道最书香最优雅的身段。

标识中核心视觉所展现出的创意概念与符号本身传递的文化性艺术性,是强化大众对其视觉印象的基础,在推动东湖书香道、东湖绿道、乃至武汉文化展现及传播上具有重要价值。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396104.png

设计综合考虑场地特征,选取东湖南路最深刻的印刻点——森森梧桐、高校象征知识的学士帽、高校学府典雅的建筑飞檐为设计原型,抽象提取创建出一个代表东湖书香道的简单规则的图形。

◆LOGO 图形设计

标识图形主要出自高校象征知识的“学士帽”,以其作为基本形态框架,同时结合场地“亭亭如盖”的“梧桐林荫”与高校学府的典雅的古典建筑“飞檐”抽象提取,以飞檐的线型结合“如盖梧桐”形态抽象出上部,象征场地最鲜明的特征——森森梧桐;下部以学士帽的书本形状与流苏解构重组,象征森森梧桐下的两条慢行线与局部亲水步道 ;上下组合创建出承载场地特征与人文特质的简洁而有力的图形。
◆LOGO 场景应用

企业微信截图_17428904278055.png

图片

结语

资料显示,东湖绿道一期于2016年12月28日建成开放,全长28.7公里;二期于2017年12月26日建成开放,全长73.3公里。

眼下,东湖绿道三期正在施工中,三期建成后与绿道一、二期相衔接,将全线贯通实现105公里闭环,实现全程可骑行、慢跑和漫步。
这条世界级的滨湖绿道将成为一条城市中心的“绿色项链”,串起自然和谐生态的城市绿色空间,为市民游客提供高品质绿色慢行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