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 胡冬冬摄
⊙市民在东湖绿道骑行 李晓红摄
易兰规划设计院受邀参与该项目方案征集,并深度参与其后续深化设计。其中包括文澜门及水生所节点的扩初设计,以及主持设计绿道三期LOGO、导视标识系统及家具小品设计。
项目背景
◆城市需求与地区使命
东湖绿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为国内最长5A级城市核心区环湖绿道。东湖绿道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以创建“世界级绿道”为宗旨,以千年之作、传世经典的信念,将东湖绿道打造成最美丽、最幽静、最具湖光山色、最富人文气息的滨湖绿道,以道串珠、把东湖打造成“城市名片”,让市民游客“慢享生活”,成为武汉打造“宜居城市”的闪亮名片。
▲项目区位 ©易兰
东湖绿道二期于2017年12月26日建成开放,全长73.3公里。二期工程打造听涛道、白马道、森林道等5条主题绿道。二期选线尽量成环,北边环汤菱湖,中间环团湖,南边环后湖,包括环马鞍山,形成环路,可供游客选择多种游玩路线。
▲东湖绿道分区与本次设计范围 ©易兰
东湖绿道三期起于双湖桥,止于风光村一棵树转盘,全长3.45公里,以“书香道”为主题,将实现机动车道、骑行道、步行道三道分流,以便让市民游客更好地感受湖光山色、品味文化底蕴,预计2024年6月对公众开放。东湖绿道将全线画圆。
▲最后闭环4公里 文化创新高地 ©易兰
场地研究
◆现状问题
▲现状问题 ©易兰
◆问题与策略一
■ 车行空间拥堵丨道路节点组织不畅丨缺乏停车空间
■ 骑行无独立路权
■ 步行空间狭窄
■ 垂直亲水途径不足
解决策略:衔接区域,健全交通体系
■ 完善车行
■ 全覆盖骑行
■ 高品质步行
■ 构建1+1+0.5慢行体系
◆问题与策略二
■ 两侧界面风貌不佳、围墙样式各异
■ 道路铺装老旧,材料不统一
■ 公家站、街道家具风格不一致
■ 排水管道裸露丨箱柜占道丨共享单车无组织停放
解决策略:衔接绿道风貌,构建特色形象——书香雅堤特色提炼
■ 提炼书香特色融入绿道风貌设计
■ 统一绿道界面、铺装、家具设施等风貌
■ 建立衔接型特色风貌
■ 处理杂乱:箱柜入地/排水管道隐藏/规整单车停放
▲建立衔接东湖绿道一二期风貌的特色书香道形象(形象统一的构筑小品) ©易兰
◆问题与策略三
■ 活动多样,空间老旧不满足使用
■ 空间缺乏创意与文化表述
■ 空间之间缺乏统一的视线组织
解决策略:书香营境,开放共享
■ 构建多元共享空间
■ 营造书香十二境
■ 完善视觉眺望系统
▲挖掘场地文化,构建记忆场景,打造书香十二境 ©易兰
◆问题与策略四
■ 现状梧桐与自然的对抗
■ 无组织排水污染路面
■ 现有硬质驳岸破旧
■ 自然滩涂地良好基底缺乏组织与利用
解决策略:植入生态,自然冶园
■ 梧桐的新生
■ 街道雨洪设计
■ 局部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驳岸
■ 结合水生所研究增加生态科普展示
■ 增加生物多样性
▲梧桐的新生 & 街道雨洪设计 ©易兰
▲局部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驳岸 ©易兰
分区特色
沿线12处景观节点
各有特色 移步换景
原石矶长滩段泊岸裸露,作为书香道为数不多的近水区域,亲水体验弱,并存在大量的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易兰团队通过设计强化了石滩特性,打造亲水泊岸,延续原亲水平台波浪形语言,形成林荫广场活动空间。
◆放鹰凭栏
放鹰台作为重要文化景点,在改造前整体景观的风貌未与之匹配,中轴仪式感未突出。改造后的放鹰台拓宽广场,打开视线,以放鹰台为核心,强化轴线对称,形成具有仪式感的前广场景观。
▲芙蓉烟雨-效果图 ©易兰
▲澄波幽鹭-效果图 ©易兰
凌波门市政区域人行狭窄、公交站区域空间短促,不利等候;凌波门栈桥区域人气旺盛,但驳岸坡陡,不利于亲水体验,栈桥本身陈旧,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设计在尊重原有格局基础上,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打造多主题活动、多样亲水体验、多元观景方式的凌波映日景点。
◆平湖珞樱
天涯海角段可近水区域植物杂乱疯长,不利于亲水活动及观湖。设计通过梳理植被,结合现状优势条件,通过亮点布局,强化其婚纱摄影网红地属性。
◆碧波扬帆
加压站段通过对建筑风貌提升,根据书香道整体功能需求,结合加压站蓄水池现状,植入餐饮业态,打造特色水上餐厅。
◆LOGO 灵感来源
标识中核心视觉所展现出的创意概念与符号本身传递的文化性艺术性,是强化大众对其视觉印象的基础,在推动东湖书香道、东湖绿道、乃至武汉文化展现及传播上具有重要价值。
设计综合考虑场地特征,选取东湖南路最深刻的印刻点——森森梧桐、高校象征知识的学士帽、高校学府典雅的建筑飞檐为设计原型,抽象提取创建出一个代表东湖书香道的简单规则的图形。
◆LOGO 图形设计